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
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羚牛谷,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
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智能联栋
木耳大棚,同村民亲切交流。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
陕西考察。这是4月21日,习近平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卫生院,了解
基层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
陕西考察。这是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考察时,
向游客挥手致意。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
陕西考察。这是4月22日,习近平在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伴随着秦巴深处一场清冽的甘霖,庚子年的谷雨时节如约而至。经历了春的温润,万物在阳光和雨水的滋养下,拥抱着大地迸发出的勃勃生机。
雨是春的脚步,水是山的流连。深深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深深想念是家乡人民的期盼。5年又66天后,总书记再回陕西考察。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那一次,绵绵乡愁浸透了时光。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总书记心中写满对故乡和父老乡亲的深深眷恋。
这一回,浓浓牵挂铺满了行程。4月20日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省委书记胡和平和省长刘国中等陪同下,走进了三秦的山川大地。
从牛背梁到金米村,从平利老县镇到陕汽车间,从西安交通大学到大唐不夜城,总书记的脚步不仅有深情更有深意。他期望着山水常绿,也牵挂着万家欢笑;谋划着百业兴旺,也嘱托着使命担当。
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3月30日,总书记重访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在这里,他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月20日,他又远赴千里之外的秦岭,实地考察这里的生态保护情况。
秦岭,中国南北分水岭,文明的曙光诞于此,生命的密码藏于此,民族的命脉系于此。秦岭占据着中国地理“C位”,这里的青山绿水牵系中华民族的当下与未来。
牛背梁是西安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秦岭东段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唯一以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谷雨时节,春浓、山青、水绿。漫山的紫荆花擎着无限春意迎接期待已久的亲人,万千枝叶翩然起舞,诉说着对根的浓浓情意。
中巴车穿行在层峦叠翠中,来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
健步在山间的栈道上,听着流水潺潺,鸟鸣声声,总书记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一直以来,总书记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巍巍秦岭,思考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谋划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样的自然生态美景,谁都不能破坏。”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明确提出这一要求。
彼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不足两个月。秦岭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供给,保护秦岭就是维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
40多年前,同样在陕西,在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朴素想法开始萌芽。那时,群众砍伐树木烧火做饭造成了水土流失,影响农业发展。他带领乡亲们打淤地坝、建沼气池,防止水土流失,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此后,无论在河北、福建还是浙江,习近平总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看得很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生态文明的哲思熠熠生辉。
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
2019年,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个大国领袖的宽阔胸怀,也是一个政党的庄严承诺。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陕西生态文明建设蹄疾步稳,一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为了青山,陕西展开了一场浩大的绿色革命——退耕还林、治沙造林、封山育林。
历史经过一千多年,让绿洲变成了沙漠;共产党领导群众奋斗70年,把沙漠变回了绿洲。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秦岭深处,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耍宝卖萌,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一只只美丽的朱鹮起舞弄影,由发现时的7只繁衍到全球4000多只;一株株野生蕙兰绚丽绽放,开出了崭新的春天。
为了绿水,陕西打响了一场铁腕治水的硬仗。《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等法规相继施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得以实施,河长湖长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改革涌动三秦。
横贯关中的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曾经,河水黑臭,沣河、涝河等支流一度鱼虾绝迹。经过不懈治理,如今,河道宽敞,水面洁净,渭河被水利部评为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夕阳西下,晚风拂过,乡党们一边领略美景一边唠着家常。身旁,清澈的河水一路欢唱,奔向东方。
小与大、远与近、局部与整体,一系列体现自然辩证法的举措落实落细,折射出新发展理念在陕西的生动实践。
在保护美丽家园的同时,陕西坚持全国一盘棋,持续为国家绿色发展书写担当。
清冽的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源源不断润泽沿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京津百姓10杯水中,7杯来自陕西。一方水土养八方之人,这里的每一滴水,都背负重任。
“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陕北,矗立着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煤、气、电从这里出发,被送往祖国东部和南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俯瞰三秦,绿色成为主色调。
离开羚牛谷,总书记来到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他远眺秦岭牛背梁主峰,详细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等情况,听取陕西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
“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总书记心目中,山川载的是民族的传承和希望。
“从今往后,在陕西为官,首先要了解这段历史、这个教训,警钟长鸣,明白自己的职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切勿重蹈覆辙。”在总书记话语里,前车之鉴、殷殷重托。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北麓生态曾一度遭到破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坚决整改。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动真格、出硬招。2018年,中央派驻专项整治工作组对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展开专项整治工作,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一场秦岭保卫战就此打响!陕西以整治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秦岭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扩展核心保护区范围;连续两年召开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会。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秦岭北麓的模样发生着可喜变化。违建别墅已不见踪迹,保护区里的小水电站也逐步退出。在复绿的山脚下,一排排新栽的白杨已然成林,像一队队卫士傲然直立,迎风摇曳,守护着秦岭的宁静、和谐、美丽。
看山、看水、看林……人们追随着总书记的脚步,感悟着秦岭的今昔之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苦难与辉煌,新时代新征程的跋涉与奋斗,都在绵延1600多公里的秦岭上留下印记。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也是党的执政宗旨、执政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要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看秦岭,就是看美丽中国,也是看大国担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柞水,终南首邑。
这里,木耳会在柞木上生出;这里,历史在秦楚古道回荡;这里,水是山的精灵,跳动一道道雨霞飞瀑,蜿蜒一片片福地洞天;这里,人是山的孩子,千百年来大山竭尽所能供养着自己的子孙,木耳、板栗、核桃、洋芋、杜仲、连翘……
然而以前,丰富的物产并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
曾经,这里所属的秦巴山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陕西脱贫攻坚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曾经,茫茫大山是难以走出的贫穷。
摆脱贫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向中国和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这些年,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用真心触摸老百姓的“两不愁三保障”,用脚步丈量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历程,亲自指挥这场脱贫攻坚战。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总书记的足迹,深深印在祖国的大地上;总书记的嘱托,深深刻在群众的心坎里。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越过千山万水,总书记回到家乡,实地了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和群众的新生活新变化。
4月20日下午,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
一条清澈的小河在村前潺潺流过,开心的孩子们在村前的活动场嬉戏。白色的墙、黛色的瓦,村庄静静地躺在大山的臂弯里。路边墙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格外醒目。
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由于交通不便、土地稀少,一直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88户553人。这个寓意“山上有金、地上有米”的地方,本该是一片富饶之地,脱贫工作该如何精准施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两山”理论指引下,金米村选择木耳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等方式,将所有的木耳大棚和菌包认领到户,带动130户贫困户积极参与木耳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4600元。2017年,金米村实现脱贫摘帽。
在村培训展销中心,总书记详细了解木耳品种、种植以及销售情况。听到工作人员介绍玉木耳比黑木耳营养价值更高、品相更好、价格更高时,总书记说,这个好,以后就要发展这样的品种。
一旁的陕西秦岭天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直播间内,主播李旭瑛和负责人赵少康正在做直播前的准备。总书记走到直播平台前,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产品销售情况。总书记说,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那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转发了总书记在直播平台的视频和照片,并附着一句话:史上最强带货。
总书记带的不仅仅是大山里的木耳,更是对山区群众的深情,对摆脱贫困的决心。
“一天能采多少斤木耳?”“技术从哪里学习的?”“收入怎么样?”……总书记亲切与村民交谈,并叮嘱当地干部要继续发展好木耳产业。他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岁月不居,初心不改。
40多年前,在梁家河,习近平最大心愿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
8年前,在北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一个伟大的梦想被点亮,在亿万人民心底激荡,成为中华大地上最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
5年前,在延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拉开了6次脱贫攻坚跨省区座谈会的序幕。
这一次,在秦岭,总书记要看青山常绿,也要看万家幸福。
从黄土高原到秦岭深处,从大队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头。
陕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107个县区中96个有扶贫任务、56个是贫困县,基础条件薄弱脆弱,摆脱贫困是难啃的“硬骨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陕西上上下下三军用命,肩担大任;方方面面协同进击,尽锐出战。以钉钉子的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下硬茬,见真章,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进展之快、成效之好前所未有。今年2月,包括柞水县在内的2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5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0.75%,三秦大地历史性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
在秦巴山区,依靠青山绿水,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生态饭”。“靠山吃山”的含义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木耳到魔芋,从黑米到核桃,从茶叶到中药,人们惊喜地发现并不是大山养不活人,而是人要学会和大山共同涵养,和谐共生。通过专业科学的生产和系统高效的市场运营,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产业也越来越多,过去的山窝窝现在变成了“金窝窝”。
“小木耳,大产业。”总书记为柞水木耳点赞。真挚的感情、暖心的话语感染了现场每个人,掌声经久不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一定能成为金山银山。柞水的人民守护住了绵绵青山,也迎来了脱贫致富的红火日子。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
社会和谐之本
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
4月21日,平利县老县镇。
白云深处有人家。群山环绕中,绵绵春雨将锦屏社区栋栋楼房、条条道路和体育文化广场冲刷得清新洁净。
锦屏社区是众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中极为普通的一个。在陕西,正是这一个个安置社区,让24.9万户84.4万贫困人口有了自己的新家园,过上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
上午,穿过风雨,中巴车沿着蜿蜒平坦的山间公路,停在县河桥头。总书记从车上走下来,打着伞,迈着稳健的步伐过了桥,走进锦屏社区。
看到总书记不远千里而来,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总书记与搬迁户汪显平一家老少围在一起嘘寒暖,问家常。装修花了多少钱?家里原先有地吧?现在是个什么情况?目前家里收入靠啥?总书记问得十分详细。他说,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对于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就看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稳定的、持续的。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书记的话让汪显平信心满满,“我们有信心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总书记的话,温暖了亿万人的心。现在,忍饥挨饿、缺衣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跨越。
总书记说,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陕西坚持把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让生活在偏僻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功能完善的城镇社区,并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并举,引导群众从农村走向城镇、从一产为主走向发展二三产业、从保守落后走向开放现代,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和方式。通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全省累计进城入镇安置62万人,城镇安置率达到73%,同步提高全省城镇化率,有力推动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陕西以安置社区为承载,积极培育“社区经济”,全省累计兴建新社区工厂472家,培育就业扶贫基地133家,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9394人。以发展“3+X”特色产业为抓手,促进全省易地搬迁群众14.6万户42.2万人继续从事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了中长期产业全覆盖。
总书记对着闻讯而来的群众问:“搬到这里,大家过得好不好?”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听到大家的回答,总书记满意地笑了。
4月2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卫生院。西药房、中医门诊室、远程诊疗室,一路走着,总书记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看病住院报销比例、重症精神病患者治疗、地方病防治、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情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山大沟深、坡陡地瘠、交通不便……长期以来,老县镇的群众就医很远、看病很难,因病致贫、返贫的群众也不少。老县镇中心卫生院通过远程诊疗,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总书记充分肯定这样的做法。他说,乡村医疗资源短缺,要靠远程会诊这个渠道来均衡医疗资源的分配,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要健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保基本、兜底线,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让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总书记一直心系教育事业,牵挂少年儿童成长成才。2018年5月30日,他在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说,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年前,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嘱托,扶贫先扶智,拔掉贫穷的根,要重视贫困人口子女教育,不要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阻止贫困代际相传最有效的办法。
五年后,总书记走进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教室,询问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情况,要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看到戴眼镜的孩子比较少,总书记满意地说:“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陕西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截至2019年,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标准化高中占比达81.7%,高校“四个一流”建设稳步实施。
离开锦屏社区时,总书记与前来送别的群众话别:“衷心希望,我们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啊,真像我们城市的名字:安康、平利,平安顺利。希望我们奔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少,都能够顺利地脱贫,确保小康。祝大家幸福安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中,百姓的安康生活和快乐笑脸,又何尝不是答卷上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标注呢!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北纬30度。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这些名茶整整齐齐地沿着北纬30度一线排开。秦岭也有茶,它与横亘在北纬30度的大山一起涵养着馨香。
安康平利县,蒋家坪村。
蜿蜒的山道两旁是一层层的茶园,传说这里曾经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这里的茶有个好听的名字——女娲茶。
春雨初歇,层层的山峦、缥缈的云雾、葱茏的树木,点染出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丹青。
4月21日上午,在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一座茶山,习近平总书记拾级而上,边走边察看茶树的长势。透绿透绿的茶树间有村民在采摘茶叶,片片新翠落入竹篓中。
驻足山顶,总书记举目眺望,看到远处有几间土坯房,他问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还有老百姓住在那里吗?
罗显平说,那里早先有3户人家,现在一户在县城买了房,另两户在镇上买了房。
总书记放心地点点头。
通过“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的循环发展模式,陕西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新路。
正在采茶的村民看到总书记来了,激动地高喊:“总书记好!”
总书记挥手回应,走到茶树间,从村民陈敬翠的竹篓里抓起一撮茶叶,边看边和茶农亲切交流:“你们一天能采多少茶,能挣多少钱,自家的茶园流转了没有……”
“您喝茶吗?”“带点我们的茶叶回去吧。”村民们说。
总书记笑了笑说,那可不行,我们有规定。
在漫山青翠中,在生机盎然中,总书记与身边的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安康市委书记郭青、平利县委书记郑晓东和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罗显平同行。摄影师拍下了这一难得的“五级书记”同框画面。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在远山如黛的背景中,与家乡父老面对面,人们看到的是共产党各级干部植根泥土,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层层落实责任,各级书记一起抓扶贫。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书记身扑大地,心系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2015年以来,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次专题会议,每次会议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总体要求。座谈会前,总书记都先到贫困地区调研,实地了解情况,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意见,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召集相关省份负责同志进行工作部署。2020年3月6日,总书记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各级干部勇挑重担,走在前、干在先。
自2014年以来,陕西累计向贫困地区选派驻村干部8.6万名,每年3万多名驻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总书记,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习近平总书记从茶树间走出时,有村民说。
习近平转过身,深情回望着山峦、茶园说,你们这里已经在变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中国扶贫,世界可鉴。
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贫困人口“版图”缩小、世界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减贫被世界银行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路透社不无感慨:到2020年,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这将是值得赞赏的成就。
总书记要离开了,村民们依依不舍。有人站在山坡上目送总书记,有人跑到山脚下看着车队远去。摆脱贫困的蒋家坪村村民,多么想留住总书记的脚步。
“阳春三月呦,上呀上茶山,姐妹们采茶好喜欢。快快采呀快快采,采满了小茶篮,采出个幸福年。”陈敬翠一边采茶一边高声唱着,快乐的歌声在山峦间回荡。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茶是秦岭的温柔,云雾间的茶树带着春的风情万种;人是茶的期待,期待着一盏清茗酬知音,也期待着一枝春芽富万民。
把握机遇
化危为机
总书记到西安考察的第一站,是我国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制造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月22日,西安渭北工业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在陕汽控股集团总装厂总装配车间,工人们戴着口罩专心生产,一排排机械设备高速运转,一辆辆崭新的汽车陆续下线。
这里是陕汽重卡整车装配投入市场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汽车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内饰生产线、总装配生产线,总书记边走边看,详细了解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情况。
陕汽很提气,非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反而创造了汽车产量的历史新高,总书记对此十分欣慰。他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在防控疫情中,国有企业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生力军的作用,在推动复工复产过程中,国有企业也要发挥主力军、生力军作用。把国有企业做实做强做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总书记饶有兴致地登上装配完成的民用重型卡车驾驶室,手握方向盘,凝视前方。
他的手中,也握着一个大国前行的方向。
如何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实现有序复工复产?如何化危为机促发展,奋力夺取“双胜利”?这是共和国今年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心手相牵,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
在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复工复产加快推进,正常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复苏的中国、流动的中国、勇毅的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春天。
产业链不能掉链子。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动性强。陕汽作为陕西制造业龙头企业之一,在其重型卡车产能逐渐恢复后,为重点工程建设和物流运输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对于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发挥着重要作用。
危中有机,化危为机。截至4月12日,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4%,人员返岗率为95.1%。作为能源大省,一季度,陕西能源工业逆势飞扬,火电油气企业复工率100%,煤油气电产量实现正增长。一季度,陕西外贸进出口增速由降转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6位。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陕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宏明向总书记汇报,企业产品核心技术基本上靠自主研发,国产率很高,而且主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境外疫情蔓延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影响不大。
总书记从陕汽集团谈到了陕西的发展:“陕西地处西部地区,在新时代也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既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又要化危为机,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创造机遇,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7年前,那个被历史永远铭记的金秋。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